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732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在中国历史上,儒家思想主导的时代,没有发生过政策上的极端重大失误。
未来学家们预测,21世纪将是信息与知识产权的时代,新的科学技术将改变21世纪的面貌。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,人的安身立命之地也在于此。
对此,又可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,比如从美学、伦理学与哲学上进行的解释,都能从中得出某些重要启发。在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中,居于支配地位的是人类中心论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* 原载《国际儒学研究》第六辑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,第331‒345页。但是要从人类中心论解脱出来,真正变成人类的行动,却并不是那么容易。至于孔子、孟子以来的思想家,无不主张,人是自然目的的实现者,因而对自然界有一种神圣的义务,即完成自然界赋予自己的使命。
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,这种价值观是需要文化与哲学来支撑的。从古希腊到近现代,这一传统没有中断,只是形式上有变化,比如从思辩理性到认知理性、工具理性。这个思想,与理学家特别是心学派确有区别,他真正提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,并以二者的统一为美的原则。
可欲之谓善,有诸己之谓信,充实之谓美,充实而光辉之谓大,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。只有实现了仁德,才能体验到心中之乐。[29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三,《二程集》。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风云变态中。
[31]《秋日偶成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三,《二程集》。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尔。
以乐导之,并不是取消乐的需要,而是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,感动人之善心。陆九渊重视主体的自我体验,但也是在心即理的意义上才有所谓乐。有人把儒家文化归结为乐感文化,大概就是指此而言。这里的核心是打破主客内外的界限,摆脱主观自身的限制,超越自我,融进天地大化流行之中,就自能体验到生命的乐趣,这就是浑然与物同体之乐。
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[29]周茂叔窗前草不除,问之,云:‘与自家意思一般。[45] 见《语录下》,《陆象山全集》卷三十五。有诸己之谓信,是指真实而无任何虚假的存在即信,信与诚有内在联系,也可以称之为诚信。
在孔子的学生中,颜渊之所以能受到孔子的嘉许,就因为颜渊能长久地做到仁并能体验到心中之乐。荀子则相反,他认为审美原则是客观的、社会的,主体只有通过心智作用,接受社会的理性原则,才能使自己的情感需要得以实现。
要学为圣人,达到圣人境界,就要正其心,养其性[36]。但他又是理性主义者,他强调心智或理智对于情感的调节控制作用,即所谓以理节情,以理节欲,这同礼乐教化又是不可分的。
从自然美的欣赏进到人格美的体验,虽然用的是类比的方法,其中却有深刻的道理。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[37]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八,《二程集》。至于大和圣、神,则是内在的善和美的进一步发扬光大,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,那就是最大的快乐。[50] 见《语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三。四、性情之乐 王阳明之后,儒学发生了一些变化,其中之一,就是体用性情更加统一了,认知与体验更加统一了。
[8] 从这里可以看出,孔子很向往在大自然里欣赏风景,感受人生的快乐。孔子和孟子都是从道德情感出发,进而从道德人格的自我体验说明乐,他们把道德直觉同审美体验合而为一,也就是把善和美合而为一,由此说明整个的人生体验。
[21]人不能不乐之乐,是指人的情感需要,人人都有实现和表达快乐这种情感的需要。他认为,这种快乐比起富有天下的王者之乐,不知要可贵多少倍。
朱熹进一步把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统一起来,所谓天理流行[40]之理,是审美原则与道德原则合而为一的宇宙原则,道德直觉和审美体验只是从不同方面去实现罢了。又说:某自再见茂叔后,吟风弄月以归,有‘吾与点也之意。
事上是指事业、事功而言,带有明显的功利性,这里则是指本心、天理而言,它是完全超功利的,因此,才有所谓乐。如果说有区别,那就是存在与功夫的区别,乐是心的存在状态,而学是实现其存在的方法即功夫。无伪则性不能自美[26],圣人,备道全美者也[27]。[55]《与俞纯甫》,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
一觉便消除,人心依旧乐。[31]从容、洒落是在人与自然合一的情境中才有的体验。
王畿也很重视自我体验,要寻孔颜之乐,唯在求吾心之乐,欲求吾心之乐,惟在去其意必之私,荡邪消滓,复还和畅之体,便是寻乐真血脉路[53]。荀子很重视审美对象及其选择,在他看来,好的音乐能感发人的善心,坏的音乐则能使人迷狂,如何进行选择、辨别,正是心智的作用。
[48] 本体之乐是真乐,七情之乐是感性之乐,但真乐虽不同于七情之乐,却又在七情中体现,七情之乐虽不是真乐,却又是真乐的流行表现,这就是他的体用一源说。但是作为人的社会生活的需要,就不仅仅是心理情感的问题了,它还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,礼乐之所以重要,就在于此。
[25] 喜怒哀乐之情,人皆有之,但要进行选择、辨别,则是心智的作用,辨别美丑善恶而后付诸实践,就是化性起伪。王阳明更是直接把乐说成心本体,与良知合而为一。但王夫之毕竟是理性主义者,他虽然提出情感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,而这一点确实是他的一大贡献。[18] 这样看来,和孟子着重于主体自身的内在体验不同,荀子更强调社会化的作用,主张接受性理论。
王夫之提出情景合一的美学观,与明朝中后期的诗论有一致之处。其实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,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。
它和仁、诚一起,构成最高的精神境界。这个物不是物质存在之物,而是指一切事物,包括物之所以为物者。
[57]《乐学歌》,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孟子是重视思的,反身而诚也就是思诚,但这所谓思,不是以诚为客观对象而思之,也不是分析地知解地去思考,而是自我明觉、自我发露式的思,也是整体的或作为整个生命活动方式的思,这样的思,本身就具有体验的性质。
发表评论